贷款骚扰电话显著减少,是监管政策收紧、技术拦截升级与行业生态重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监管政策:助贷新规重构行业规则202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通过名单制管理和利率红线约束,从源头遏制了骚扰营销的生存空间。新规要求商业银行仅与白名单内的助贷机构合作,且年化利率不得超过24%,超过此标准的业务银行不得参与。这一“收口”式监管直接导致大量依赖高息放贷和海量外呼获客的不合规助贷机构退出市场——此前这类机构常通过AI外呼机器人日均拨打上万次营销电话,如今因失去银行合作资质,营销渠道被彻底切断。同时,监管部门的联动治理形成合力。工信部推动10.2亿用户启用“来电来信免打扰”服务,累计防护923亿次骚扰呼叫;运营商通过高频拦截系统对骚扰号码实施暂停外呼等管控,从通信源头遏制了营销乱象。 二、技术防护:AI拦截构建智能屏障骚扰电话的减少也得益于技术防护手段的升级。目前主流的AI通信助理已实现“骚扰代接”功能,用户可一键勾选“贷款推销”等标签,由AI自动接听并记录通话内容,甚至通过反向普法对来电者进行提醒。这类系统依托大数据和实时信令处理能力,能精准识别动态变换的骚扰号码,即便对方频繁更换来电ID,也能通过通话内容和拨打特征进行拦截。不过技术防护存在明显的设备差异——苹果iPhone用户的体验改善有限。由于iOS系统自带拦截功能对动态号码的适配不足,部分用户仍会收到贷款骚扰电话,成为当前治理中的薄弱环节。 三、行业生态:获客逻辑与用户信任双重倒逼助贷行业的深度洗牌也改变了机构的获客策略。新规实施后,助贷业务从“业务主导”转向“技术主导”,头部机构凭借合规能力和风控技术占据市场,而尾部企业因缺乏数据加工能力逐步退出。幸存机构更倾向于通过正规流量平台(如蚂蚁系、字节系等白名单主体)获客,而非依赖骚扰电话。此外,用户信任缺失也倒逼行业转型。过去助贷机构存在收费不透明、两头欺诈等问题,导致消费者对电话营销普遍抵触。资质良好的用户更愿意直接通过银行渠道贷款,而征信不佳的用户又难以通过正规助贷流程获批,这使得骚扰电话的目标客群价值下降,进一步削弱了机构的外呼动力。值得注意的是,贷款骚扰电话的减少并非完全消失,部分违规机构可能转向短视频私信、短信等渠道继续营销。若需彻底规避骚扰,建议同时开启运营商拦截服务和手机端AI防护功能,并及时向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投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