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叠加的8天假期,再次点燃全民出行热情。从交通枢纽的熙攘人群到景区的热闹场景,出行高峰呈现出数据攀升、结构多元、技术赋能的鲜明特征,勾勒出假期经济的活力图景。 出行数据:多项指标创同期新高10月1日作为假期首日,迎来跨区域流动的峰值时刻。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当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3.36亿人次,环比激增43.1%,同比2024年增长1.7%。细分领域中,铁路客运表现尤为亮眼,预计发送旅客2300万人次,同比增长7.2%,其中武汉站、汉口站单日发送量分别创下15万、19.5万的历史同期新高。民航与水路运输同样保持增长态势,248万人次的民航客运量和122万人次的水路客运量,同比增幅分别达3.4%和11.2%。从假期整体预测来看,8天内全社会跨区域流动总量将达23.6亿人次,日均2.95亿人次。其中自驾出行占比近八成,预计18.7亿人次选择自驾,高速公路高峰日车流量将突破7000万辆次,新能源车占比达20%。铁路方面,12天运输期内预计发送旅客2.19亿人次,日均开行列车1.3万列,夜间高铁和高铁动卧在热门方向加开,进一步补充运力。 出行特征:家庭游与多元目的地成主流今年假期出行人群结构呈现显著变化,家庭客群成为绝对主力。去哪儿数据显示,首日出行中43%为家庭出行,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乘坐飞机的0-12岁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数量,分别同比增长31%和33%。这一趋势推动亲子游产品持续走热,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常州中华恐龙园等主题乐园,以及包含烟花汇演、非遗体验的线路预订量激增。目的地选择上,呈现“文化深度游+跨境短途游”双线并行的特点。博物馆与石窟类景区热度飙升,北京故宫博物院、大同云冈石窟等文化地标跻身热门榜单;跨省游占比达53%,贵州、云南等高铁沿线省份及东北“五花山”观赏地备受青睐。出境游方面,俄罗斯免签政策带动跨境流量增长,黑河口岸出境大厅排起长队;东南亚短途行程和欧洲长线游分别吸引亲子家庭与年轻客群,出境游占比提升至32%。 保障措施:智能技术与暖心服务双管齐下面对超大客流,交通运输部门通过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提升通行效率。在安全保障方面,高速交警启用无人机集群巡航和异常事件监测平台,湖北交投集团投入50余辆智能巡检车及60台无人机,对桥梁、高边坡等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易安检”通道采用毫米波安检门,旅客无需开箱即可快速过检,流程耗时大幅缩短。服务优化方面,各交通枢纽针对特殊群体推出定制化服务。南方航空增设特殊旅客值机柜台,为老人、孕妇提供一站式服务;武汉站投放人形机器人,在进站口和候车室提供引导问询服务。租车行业也加大运力调配,神州租车首日订单量同比增长20%,重点城市车辆投放量显著增加。此外,全国高速公路对7座及以下小客车实行免费通行,进一步降低自驾出行成本。 文旅市场:消费活力与文化体验双向提升出行高峰直接带动文旅消费增长。江苏、安徽、福建等省份首日游客量与消费额同步攀升,江苏文旅单位接待游客641.77万人次,消费24.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9%和4.95%。博物馆文创成为新增长点,江苏备案博物馆单日文创收入超217万元。各地还通过特色活动丰富旅游体验。广东推出“环南昆山生态文旅”等主题线路,内蒙古依托周边客源打造自驾游产品,辽宁结合秋色推出低空旅游项目。值得关注的是,“本地人游本地”趋势明显,广之旅粤港澳线路数量同比增长10%,2-3天短途游占比超80%,高性价比和高自由度产品更受市场认可。当前假期已过半,10月7日至8日将迎来返程高峰。交通部门提示,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进出城高速可能出现拥堵,建议公众通过导航软件实时关注路况,错峰出行。这场跨越山海的出行热潮,不仅彰显着国内消费市场的韧性,更折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