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线程IPO前夕曝出4000万元客户退货事件,从商业逻辑、财务处理和行业背景三重维度看,确实存在多处反常细节,折射出公司在经营模式、财务合规性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深层风险。 一、退货理由的商业逻辑矛盾摩尔线程将退货归因于“客户M下游算力集群项目未发标”,但这一解释与商业常识存在明显冲突。从交易流程看,客户M在未完成下游招投标的情况下就与摩尔线程签订合同并接收集群产品,这违背了政企项目采购的基本逻辑。通常算力集群采购需以明确的下游需求或中标结果为前提,尤其4000万元级别的大额订单,客户理应在确认项目落地可能性后再启动采购。这种“先拿货、后等标”的操作,既可能是客户为锁定产能的激进策略,也不排除摩尔线程为冲业绩提前交付的可能,而后者涉嫌通过非实质交易确认收入。从行业惯例看,GPU集群产品具有定制化属性,退货成本极高。这类产品需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硬件配置与软件适配,一旦退货,不仅会导致摩尔线程产生库存积压,还需承担拆卸、检测、二次销售等额外成本。正常情况下,企业会通过合同条款规避此类风险,例如约定“项目未中标则终止合同”而非退货,但摩尔线程未披露相关合同约束,这一细节加深了市场对交易真实性的质疑。 二、财务处理的合规性争议退货对应的财务处理存在两处疑点,可能触及会计准则红线。一是存货确认的时间差问题。根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客户M的4400万元退货在2024年确认,但对应的存货余额却分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两次确认。按照会计准则,销售退回应在发生当期同步调整收入与存货,这种跨期确认的操作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要求,可能存在调节利润的嫌疑。例如,若将部分存货确认推迟至2025年,可减少2024年的存货跌价损失,从而美化年报数据。二是收入确认的时点合理性存疑。摩尔线程采用“交付签收即确认收入”的政策,但集群产品需完成安装调试后才能实现控制权转移。客户M在未确定下游需求时就签收产品,此时产品控制权是否实质转移存在争议。若后续退货率上升,公司可能需大量冲销前期确认的收入,这对原本亏损的业绩无疑是雪上加霜——2022-2024年摩尔线程累计亏损已超50亿元,2024年末存货账面价值达6.47亿元,占总资产9.14%,退货可能加剧存货跌价风险。 三、背后折射的经营深层风险此次退货事件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摩尔线程经营困境的集中体现。从客户结构看,公司存在严重的大客户依赖症。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高达98.29%,客户M作为大额退货方,很可能是前五大客户之一。这种客户集中度意味着单一客户的订单波动或退货,都可能对营收造成致命冲击。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客户多为政策驱动型政企客户,若英伟达恢复供货或华为昇腾等竞品降价抢单,类似退货事件可能反复出现。从竞争力看,产品性能与生态短板导致市场认可度不足。摩尔线程的MTTS5000智算卡FP32算力仅为32TFLOPS,远低于英伟达H100的67TFLOPS,且MUSA架构的软件兼容性问题尚未解决。在下游客户对算力性能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产品竞争力不足可能是退货的隐性原因,而“项目未发标”只是表面说辞。从供应链看,预付账款暴增与供应商风险加剧了流动性压力。2024年末公司预付账款达5.67亿元,较2022年增长11倍,且高度集中于三家新设香港贸易公司。若退货导致现金流恶化,公司可能无法收回预付款,进而引发供应链断裂风险。 四、行业对比下的异常性横向对比GPU行业,此次退货的规模与比例均超出合理范围。从退货率看,摩尔线程2024年销售退回总额5385.96万元,占当期收入比例达4.89%,而行业平均退货率通常低于2%。尤其在AI算力需求旺盛的2024年,头部企业如华为昇腾几乎无大额退货,摩尔线程的高退货率显得格外反常。从竞争格局看,国内GPU市场呈现“国际双雄垄断+国产头部突围”的格局,英伟达、AMD占据85%以上份额,华为昇腾在国产替代中领先,而摩尔线程2024年细分领域市占率不足1%。弱势竞争地位下,公司可能被迫接受宽松的退货条款以获取订单,这为后续纠纷埋下隐患。综上,4000万元退货事件表面是客户需求变动导致的商业纠纷,实则暴露了摩尔线程在收入确认、客户结构、产品竞争力等方面的多重风险。对于IPO中的企业而言,此类异常交易需引起监管层与投资者的高度关注,而公司若无法给出更合理的解释,可能影响其上市进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