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步(Reebok)的品牌归属问题近年来再度引发关注,其所有权从阿迪达斯(Adidas)到Authentic Brands Group(ABG),再到近期与安踏的传闻,折射出运动品牌市场的复杂博弈与战略调整。以下是关键事件脉络与分析: 一、从阿迪达斯到ABG:两次易主的背景1. 阿迪达斯的收购与剥离     2005年,阿迪达斯以38亿美元收购锐步,试图通过整合北美市场资源与耐克竞争。然而,锐步在收购后市场份额持续下滑,2020年其销售额仅占阿迪达斯集团的6.4%。阿迪达斯最终于2021年以21亿欧元(约25亿美元)将锐步出售给ABG,交易价格较收购时缩水超30%。2. ABG的轻资产运营困境     ABG作为品牌管理公司,收购后将锐步全球运营权拆分授权给合作伙伴,例如中国市场由联亚集团负责。但锐步业绩未见起色,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不足1.5%,中国区更因库存压力和消费疲软连续多年亏损。联亚集团2024年财报显示,锐步中国收入同比减少19%,并考虑缩短合作期限。 二、安踏入局:战略价值与潜在挑战1. 安踏的多品牌扩张逻辑     安踏近年通过收购FILA、亚玛芬体育(始祖鸟母公司)等品牌,构建了“专业运动+时尚运动+户外运动”的矩阵。2025年,安踏以2.9亿美元收购德国户外品牌狼爪,并投资韩国时尚电商Musinsa,显示其全球化与高端化战略加速。若收购锐步,安踏可填补“健身+潮流”细分市场空白,同时借助锐步在北美、欧洲的渠道加速出海。2. 锐步的品牌资产与协同效应     锐步的百年历史、复古系列(如Classic Leather、Club C)及健身IP(CrossFit、Les Mills)仍具市场号召力,其高性价比定位与安踏主品牌形成互补。此外,锐步的FLOATRIDE缓震技术和NANO训练鞋等专业资产,可反哺安踏的产品研发。3. 市场传闻与博弈     2025年8月,多家媒体援引消息称安踏已完成对锐步的实缴资金流程,但双方均未正式确认。安踏回应“不对市场传闻发表评论”,而ABG在8月7日发布备忘录否认出售计划,称“从未出售过任何品牌”。不过,业内普遍认为,ABG可能因锐步在中国市场的持续亏损(联亚集团门店仅36家且集中于奥莱渠道)而寻求脱手。 三、财务与战略的深层考量1. 安踏的资金实力与风险     安踏2024年财报显示,其营收达708.26亿元,同比增长13.6%,现金储备超500亿元。若以20亿欧元(约150亿元人民币)收购锐步,虽需一定资金投入,但结合其此前联合财团收购Amer Sports(始祖鸟母公司)的经验,仍具备操作空间。不过,市场担忧多品牌运营可能分散资源,尤其锐步与FILA在时尚运动领域存在潜在竞争。2. ABG的商业逻辑转折     ABG的商业模式依赖品牌授权,但锐步的低迷表现使其估值承压。若出售给安踏,ABG可套现并聚焦其他高增长品牌(如Forever 21、Champion)。此外,安踏与ABG此前已有合作(如Roxy联名),为交易铺垫了基础。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1. 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     若安踏接手锐步中国业务,可能复制FILA的成功路径——通过供应链重构和本土化运营激活品牌。目前,安踏在中国市场份额已达23%,远超耐克(20.7%)和李宁(9.4%),锐步的加入将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2. 全球化战略的关键棋子     安踏海外营收占比不足5%,而锐步在欧美市场仍具认知度(2024年美国运动服装品牌知名度排名第四)。若收购全球所有权,安踏可借助锐步的渠道加速国际化,与旗下始祖鸟、萨洛蒙等品牌形成协同。3. 品牌价值的重塑挑战     锐步需解决定位模糊问题:其“专业运动”属性在阿迪达斯时期被削弱,而ABG的授权模式未能有效激活潮流基因。安踏若收购,需在保留品牌历史的同时注入年轻化设计,避免重蹈联亚集团“低价清库存”的覆辙。 总结锐步的“易主”风波本质是品牌价值与资本博弈的缩影。安踏的潜在入局,既是其多品牌战略的延续,也是对全球运动市场格局的一次重要布局。尽管ABG目前否认出售,但市场普遍预期,锐步的归属最终将取决于安踏的战略决心与ABG的现实利益权衡。无论结果如何,这一事件都将深刻影响运动品牌行业的竞争态势与资本流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