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研发应用的提档加速,得益于政策支持下的机制创新、科技推动以及多方主体的协同合作等,具体如下:政策驱动与机制创新:国家实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这是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的重大创新。该试点打破了区域、行业、部门限制,构建了农机装备研产推用融合发展新模式。如甘肃实施一体化试点,中国一拖集团根据当地农户需求,针对性解决拖拉机爬坡难、转弯难问题,通过将发动机前置、降低重心、设计折腰式等优化措施,快速改进产品。以往农机从研发到应用至少需5-7年,如今同类机具周期已缩短到2-3年。省级统筹与协同攻关:各试点省份发挥省级统筹作用,构建“农机企业+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应用主体”协同发力的攻关模式。例如湖南引导工程机械企业进入农机制造领域,引入高校工业设计力量;四川组织非传统农业研究单位牵头攻关,打破了原有各环节相对独立的局面,打通了研发制造与推广应用中的卡点。以用促研与精准研发:一体化试点从生产端突破,以应用促研发、促制造、促转化。各地结合生产实际,梳理农机短板目录和重点研发攻关机具清单,避免重复研发。如定西三牛公司承担甘肃省试点项目,针对中药材种植机械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成功解决了长根茎药苗移栽地膜放苗问题,带动了生产制造,培育了市场需求。科技支撑与创新驱动:国家政策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鼓励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场景。智慧农机通过集成先进技术,可实现农业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如安徽省积极拥抱AI技术,完成“农机云”等大模型的私有化部署,为行业提供智能高效的技术和服务。企业发力与市场导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联合大专院校建立产学研联盟,培养专业科研队伍。例如湖南农夫机电有限公司针对丘陵山区地形特点,研发出轻型履带拖拉机等多款实用农机,还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同时,企业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瞄准空白市场,做差异化产品,优化农机性能,拓展作业场景,打开了广阔市场空间。新型经营主体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机大规模普及起到了有力支撑作用。如郴州市农机合作社聚合了农技推广培训、农机作业服务等多元功能,向上承接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向下连接广大小农户,成为农机推广的主战场,促进了农机研发应用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