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防晒要拿捏“分寸”是指在防晒过程中,要把握好防晒的度,既不能过度防晒,也不能防晒不足,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时间、肤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防晒方法和产品。以下是具体说明:避免过度防晒:过度防晒会阻碍紫外线与皮肤的接触,减少维生素D的合成。长期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钙、磷等矿物质的吸收障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和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还可能影响身体的正常调节功能,甚至导致情绪不佳。例如,有的人不论何时何地都“全副武装”,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且长期不接触阳光,这就属于过度防晒。防止防晒不足: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短期内可导致晒黑或出现日晒斑,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中则会导致光老化和致癌风险增加,还会加重黄褐斑、日光性皮炎等皮肤病。所以如果防晒措施不到位,比如在紫外线较强时不采取任何防晒手段,长时间让皮肤暴露在阳光下,就容易对皮肤造成伤害。在防晒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来拿捏“分寸”:规避性防晒:出门前查看天气预报中的UVI值,UVI值小于2时,无需进行防晒。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的时间段,尽量避免日光长时间直射皮肤。遮挡性防晒:选择织纱密度高、颜色深或有防晒涂层的遮阳伞、太阳帽和防晒衣等。选购防晒衣时,选UPF>25、紫外线透过率<5%的产品;太阳帽帽檐边长最好在7.5厘米以上;太阳镜选能覆盖全部UV波段,并尽量减少蓝光和紫光透过的款式。合理使用防晒霜:根据不同场景选择合适防晒系数的防晒霜。在室内活动,若处于靠窗位置,或者接触到较强紫外灯光源等,建议选择SPF15/PA+以内的防晒产品;室外活动时,根据日晒强度最高可选择SPF50+/PA++++产品。同时,注意正确涂抹防晒霜,一般需在出门前20 - 30分钟涂抹,每隔2至3小时重复涂抹。此外,还可以适当晒太阳,比如选择上午8 - 10点,或者下午三四点之后的时间段,晒15 - 30分钟,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有益骨骼健康等。但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慢性病患者,以及容易上火、有湿热症状的人群,“晒背”时要格外慎重;对紫外线过敏人群,以及孕妇和幼儿,正常晒太阳即可,不需要刻意“晒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