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汪诗平研究员联合多家单位,开展了一项关于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的研究。该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被严重低估,传统的仅靠山脚样带调查的方法,显著低估了山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这在生态空间垂直异质性显著的青藏高原地区尤为突出。相关成果论文已分别在《植物生态学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发表。具体信息如下:研究方法:研究团队系统调查了珠穆朗玛峰绒布河流域4个不同基线海拔(海拔基线3810-5155米)的典型样区和8座山体。创新性采用山体完整垂直带采样设计,结合样线法和样方法,系统比较传统山脚调查与完整山体调查在物种丰富度和山体植被垂直带谱分布评估上的差异。研究结果: - 整体上,山体下部区域的累计物种丰富度要低于山体中上部的累计物种丰富度,仅在山脚区域进行调查将低估13.5%-54.8%的植物种类。 - 流域尺度上,单位面积(1平方米)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呈单峰曲线分布,而在各独立山体上,单位面积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模式不尽相同,既有U形分布、正相关,也有无显著关系的模式。 - 山体阴坡的单位面积物种丰富度要高于山体阳坡,显示出坡向在调控山地植物群落结构中的关键作用。 - 不同基带海拔调查情景下群落物种组成和优势度差异显著,部分山体若未进行完整山体调查,将严重低估或高估高山灌丛带与高山草原带的垂直分布范围。研究意义:这项研究是中国在极高海拔地区开展大尺度山体垂直植被带谱系统调查的开创性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应用意义。其为准确理解青藏高原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提供实证依据,也为未来青藏高原高山地区植被分布规律研究与高精度植被图编制提供关键技术路径和数据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