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生产“机器换人”面临着以下几道坎:
设施方面
设施适配性差
我国设施蔬菜生产的温室大棚类型多样,许多早期建设的大棚结构简陋,空间狭小且布局不规则。例如,一些传统的竹木结构简易大棚,高度有限,内部空间狭窄,大型机械设备难以进入作业。
不同地区的设施建造标准也缺乏统一规范,导致农机与设施的配套性不佳。如北方日光温室和南方的连栋温室在尺寸、形状、通道设置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使得一些专为某种特定类型设施研发的机械设备在其他设施环境下无法正常使用。
设施改造升级成本高
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以适应机械化作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例如,要将普通的简易大棚改造成适合大型机械通行和作业的高标准温室,需要对大棚的骨架结构进行加固、拓宽通道、平整地面等,这涉及到建筑材料、人工等多项费用。
对于一些老旧设施蔬菜产区,改造所需的资金数额巨大,菜农或企业往往难以承担。如一些小型菜农个体经营的大棚面积可能仅有几亩地,而改造费用可能高达每亩数万元,在蔬菜价格波动、利润有限的情况下,他们很难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设施改造。
农机装备方面
专用机型缺乏
设施蔬菜生产具有作物种类繁多、种植模式复杂的特点。例如,叶菜类蔬菜的种植密度、生长高度与果菜类蔬菜(如番茄、黄瓜等)有很大差异,目前市场上缺乏专门针对各种蔬菜不同生长特性和种植模式的机械设备。
一些作业环节如蔬菜的移栽、整枝等,仍主要依赖人工操作,缺乏高效、精准的专用机械。以蔬菜移栽为例,由于蔬菜幼苗比较脆弱,现有的部分移栽机械在移栽精度、对幼苗的损伤控制等方面还不能满足设施蔬菜生产的要求。
农机可靠性和耐久性不足
设施蔬菜生产环境相对复杂,温湿度较高,土壤条件多变。现有的部分农机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出现故障。例如,一些小型的蔬菜播种机,由于长时间在高湿度的温室环境中使用,其金属部件容易生锈,电子元件也可能因受潮而失灵。
与大田作物农机相比,设施蔬菜生产农机的使用频率高,但单次作业时间短、作业空间小,这就要求农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然而,目前许多国产设施蔬菜农机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零部件的磨损较快,维修成本较高。
技术与人才方面
农艺农机融合不够
蔬菜种植的农艺技术和机械化作业技术缺乏有效的结合。例如,在蔬菜的种植布局上,传统的农艺方式更多考虑的是蔬菜的生长习性和产量,而没有充分考虑机械化作业的要求。
一些新的蔬菜品种在选育过程中,没有将机械化采收等作业需求纳入考量因素。例如,某些特色蔬菜品种的果实形状、大小、着生位置等不利于机械采摘,导致即使有采摘机械也难以实现高效作业。
技术人才短缺
设施蔬菜生产“机器换人”需要既懂农业生产技术又熟悉农机操作和维修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这类人才非常匮乏。在农村地区,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的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和操作能力有限。
高校和职业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相对不足,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满足设施蔬菜生产企业和菜农对农机操作和维护的需求。
成本与效益方面
农机购置成本高
先进的设施蔬菜生产机械设备价格昂贵。例如,一台进口的蔬菜精密播种机价格可能在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即使是国产的一些中高端蔬菜移栽机、采摘机器人等设备,价格也在数万元。
对于菜农来说,尤其是小规模种植户,购置这些设备的成本过高,在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以一个种植面积为10亩的小型菜农为例,如果购买一台价值5万元的蔬菜移栽机,按照目前蔬菜的平均种植利润,可能需要数年才能通过节省的人工成本等方式收回设备购置成本。
作业成本与效益难以平衡
虽然机械化作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劳动量,但在一些情况下,由于设施蔬菜生产规模较小、布局分散,机械作业的成本优势并不明显。例如,在一些山区的设施蔬菜基地,由于地块狭小且分散,机械运输和作业的成本较高。
同时,部分机械作业的质量还不能完全达到人工操作的水平,如在蔬菜采摘过程中,机械采摘可能会造成一定比例的蔬菜损伤,从而影响蔬菜的品质和销售价格,导致效益降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