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通过建立协同机制、完善考核激励、加强平台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着力提升省属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具体如下:建立协同工作机制:省政府国资委与省科技厅建立定期交流会商、信息共享等机制,在强科技行动指标考核、创新资源配置、人才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深化合作,协同推进壮大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建设和关键技术攻关等工作落实。完善考核激励体系:将研发投入增长、研发投入强度列入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创新性地将新增研发经费投入视同利润加回,加大考核权重,对突破“卡脖子”技术、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等事项在考核时予以加分,以政策导向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创新。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截至2024年底,省属企业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44个、省部级创新平台238个、企业创新联合体8个。金川集团镍钴共伴生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为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了有力支撑。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以企业投入为主、各类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截至2024年底,安排3.2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支持省属企业科技攻关,推动5户企业实施12项联合科研基金项目,共投入资金7000万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省属企业集中精锐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用好股权、分红、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中长期激励工具,培育科技型领军企业。同时,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支持企业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实行工资总额特殊管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狠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打通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建立省属企业“卡脖子”技术库等,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已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积极打造成果转化“加速器”,布局场景试验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落地应用和国产化替代。培育科技人才队伍:省科技厅积极协调在甘科研力量,为省属企业培养和储备科研人才提供支撑。省政府国资委发挥省属企业科研平台优势,吸引科研人员到企业挂职或兼职工作,提升科研人员实践能力。截至2024年底,甘肃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创新实践基地5个,科技创新创业团队114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