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医改政策落地北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给百姓带来了诸多实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医费用降低: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报销政策向基层倾斜,北京基层医院普通门诊服务费为20元,比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分别便宜10元和30元。基层普通门诊医事服务费医保定额报销19元,个人自付仅1元,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还免除个人自付金额。此外,社区医保报销起付线更低,城乡居民医保起付线是100元,远低于大医院的550元;城镇职工医保报销达90%,远高于大医院门诊的70%以上。就医环境改善:近5年,北京市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年均增长6%。2023年以来,投入超过23亿元,完成900余家基层卫生机构硬件建设和环境改造,新增医疗设备达到3万余件(套),10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CT,就医环境和条件明显改进。就医更加便捷:22家北京市属医院全部门诊号源、10家在京央属医院50%门诊号源已下放到基层,今年还将推动其余三级公立医院也将号源下沉,百姓可在社区预约大医院号源。同时,通过基层预约转诊服务平台,家庭医生可帮患者转诊到二、三级医院,上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缩短了疑难重症患者转诊时间。此外,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日全科门诊一般延时服务到20时,周末正常开诊;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若设置了120急救站,周一至周日可24小时提供服务,方便居民在非工作时间就医。医疗服务更丰富:北京积极建设社区专病特色科室,目前53个社区设立了65个专病特色科室,力争到2025年完成300个社区专病特色科室建设,确保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一个。95家医疗机构设置了安宁疗护科,开放床位650张,力争到2025年,安宁疗护床位不少于1800张。还试点开展老年护理中心建设,已转型建成21家,为相关老人提供医疗照护等服务。另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2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新生儿疾病筛查、孕产妇健康管理等。医疗资源更均衡:北京通过疏解中心城区床位,建设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等重大项目,增加了平原新城床位数,增幅达14%。同时,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和122个市级专科医联体,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分级诊疗服务网络。181项医学检验、300项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在152家医院实现线上互认,今年1月以来惠及患者近70万人次,减少了重复检查,节约了医疗资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