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钱就想办法罚款”反映的是部分地方行政部门存在的趋利性执法乱象。以下是关于国家出手整治的相关情况: 背景和原因乱象表现:一些行政部门存在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问题。例如,江苏一名农民因销售未经检疫的羊肉获利180元,被市场监管局罚款10万元;山东一家企业从2021年到2023年每年都要接受上百次检查,企业疲于应付。部分执法人员还存在“钓鱼执法”“以罚代管”等行为,甚至有些地方给执法人员定罚款指标。原因分析:一方面是部分地方财政困难,想通过罚没收入来补充财政资金。另一方面,部门内部统筹机制不健全,执法协作机制不通畅,检查标准不统一,以及不对称的政商关系等,导致随意执法、重复执法等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了营商环境和民营经济发展。 整治行动和措施专项行动:今年3月起,全国范围内展开了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司法部明确该行动聚焦纠治四类突出问题,包括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行为,执法标准不一致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以及滥用职权等违反执法规范要求的行为。政策文件:多个省份陆续出台了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政策文件,提出具体措施来解决涉企行政检查中的突出问题。截至2025年6月,已有北京、上海、浙江等20个省市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制度建设:市场监管总局将持续强化涉企收费监管,推动《涉企收费违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出台,司法部则着手完善执法人员管理办法及行为规范,构建长效监管机制。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为规范涉企执法提供有力制度支撑和法治保障。 整治成果和意义成果:截至5月21日,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整治问题涉案金额3.35亿元,为企业挽回损失9881.35万元。工作平台共汇集各地区各部门问题线索6232条,督促办理5246条。并且,各地的行政罚款数额有所下降,企业接受行政部门检查的频率也有所降低,检查流程变得更加规范。意义:在国内经济面临压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部分,有助于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执法回归到规范行为、保障公共利益的本质上来。
|
|